在“材料成本上涨,利润受到挤压”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多家食品龙头回应产品调价计划。如香飘飘固体冲泡奶茶产品,价格幅度提高2%~8%;老干妈部分产品价格提高5%~15%;百事公司旗下百事/无糖/美年达、佳得乐/果缤纷/纯水乐气泡水等零售价上调0.5元......
(资料图)
然而,在今年下半年,食品企业们仍面临着“旧烦恼”。
食企的“旧烦恼”:
要销量,还是利润?
虽然涨价在短时间内稳定了产品收入,却仍难以对冲原料价格上涨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上半年,食品饮料行业约80%企业盈利出现了下滑,甚至亏损。而大多数食品企业都将原因归咎于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
众所周知,受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原辅材料价格普遍呈上涨趋势,严重挤压食品企业利润空间。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10月17日至23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环比)上涨1.1%。其中豆油、菜籽油分别上涨0.5%和0.2%,花生油与前一周持平。肉类批发价格总体上涨,其中猪肉每公斤35.68元,上涨4.1%,牛肉、羊肉分别上涨0.4%和0.5%。禽产品批发价格小幅上涨,其中鸡蛋、白条鸡分别上涨1.3%和0.5%。
传导至下游以“成本定价”的食品饮料行业,则面临成本困扰和产品涨价压力。这时,企业需要思考,要销量还是要利润。
为此,面对成本、业绩压力,各个企业的态度泾渭分明。比如,甘源食品、卫龙、达利、涪陵榨菜等诸多细分龙头先后提价。而统一通过削减折扣和高端化(如开小灶,茄皇等)来提高均价,此外,统一还通过减少渠道费用和提高生产效率来维持经营利润率等。
据纳食了解,继今年上半年多家食品企业宣布涨价后,今年第二次的涨价潮也或早已到来。
涨价潮仍未退去
但经销商、消费者买账吗?
继上半年涨价潮后,经销商接到厂家涨价通知的场景再次上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李子园、维他奶、三得利、洽洽食品、涪陵榨菜、尚农食品、欢乐家、四川郫县豆瓣等先后发布调价函,品类涉及饮料、休闲食品、调味品等,可见,“涨价潮”仍然未见潮退迹象。
为应对原材料及包材价格持续上涨,维他奶正式对旗下维他奶系列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同时合理提升渠道毛利,为客户带来更好的销售利润。
此前,维他奶已经在半年报展望中表示,“我们已在部分市场调高价格,并将继续选择性提价,并采取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措施以保障利润率。”这次发布的涨价通知,显然已不再限于部分市场,而是一次全面性的普调。
无独有偶,9月16日,三得利也正式宣布涨价,调价通知函中提到:生产原料、包材等成本之上升已达到了我司可承受的极限,为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及有竞争力的品牌投入,决定对乌龙茶、沁水以及利趣咖啡三个系列的产品进行零售价调整,调价幅度为0.5元-0.8元/瓶不等。调整后的建议零售价将于10月18日正式实施。
除了两家饮料企业外,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在调价通知中提到,2022年以来,受国际战争形势、国家宏观调控、恶劣天气、疫情常态化等各种复杂多变不利因素影响,以辣椒为主的原材料价格急剧攀升,蚕豆、面粉、菜籽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造成产品成本不断攀升,经公司研究决定,将从2022年11月1日起对产品供价上调10%~15%。
企业涨价市场是否会认可,经销商和消费者有最大话语权。据纳食了解,对于那些本身在市场上卖得并不好的品牌,有经销商猜测涨价并不单单是成本上涨的原因,主要还是销售压力,尤其是第四季度已经开始,那些为达成经营目标的品牌也只有通过涨价,快速改变这个情况了。另一方是,即便一些品牌的出厂价上涨了,市场价格能不能涨上去还有需要再观察。
涨价并不是一劳永逸
可以说,近两年,食品行业涨价潮接连袭来,尤其是细分品类的龙头企业集体涨价,仿佛已成为市场主旋律。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道,多数品牌涨价是基于业绩考量。比如,在去年以来经历过几轮涨价的洽洽食品,在第三季度也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在最近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洽洽食品表示,洽洽单三季度销售情况良好,实现营业收入约 17.05 亿元,同 比增长 13.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 2.76 亿元,同比 增长 3.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 2.52 亿元,同比增长 11.31%。公司前三季度与单三季度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以及扣非净利润均实现了正增长。这在食品行业普遍营收、净利双下滑的情况下,是非常亮眼的成绩。
图源:洽洽食品官网
其中原因不乏其在8月对葵花籽品类进行了调价,使得单三季度的毛利率环比有所提升。另外,洽洽也表示,葵花籽产品在2021年10月份开始提价,2022年8月份也进行小幅度提价,整体来看,调价比较顺利。洽洽食品这样的品牌涨价,对于品牌自身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大的销量下滑。
这主要是因为,在目前的包装瓜子市场中,洽洽食品的市占率约为50%。坚果品类的市场空间远高于瓜子品类,其每日坚果品类规模线下第一。在这一市场地位下,以洽洽为代表的行业龙头涨价有着先天优势,消费者对其价格敏感度相对不高,他们更关注产品的体验感。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适当调价,消费者则更容易接受。
但对于企业来说,涨价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涨价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刺激了利润增长,但如果品牌影响力不足,也可能流失部分用户。作为企业来说,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博弈中,涨价并不是企业寻求增长的永动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表示。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