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预制菜成年夜饭餐桌“主菜” 货不对板分量不足等问题仍有待解决-世界球精选

时间 2023-01-20 10:53:45 来源:顶端新闻  

□ 本报记者  赵 丽


(资料图)

□ 本报实习生 王禹钦

“今年的年夜饭打算购买预制菜,回去简单加热或者翻炒一下就能搞定,省时又省力!”1月14日(小年),北京市民王鑫开始采购年货,第一站便是到线下商超的预制菜货架处。

当天,他挑选了12种预制菜产品,每道菜价格23.9元至99元不等,总计花费699元。

像王鑫这样,选择购买预制菜作为年夜饭的消费者不在少数。随着样式不断创新、品质不断提高,预制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预制菜在今年年夜饭的市场表现将有比较大的提升,这也意味着我国预制菜市场已经进入产销两旺的阶段,不过预制菜还面临食品还原度、运输以及安全等问题。

年夜饭套餐受欢迎

简单加热即可食用

今年春节,在北京工作的贾佳因工作原因不能回杭州老家,于是提前网购了松鹤楼和西贝莜面村的半成品年夜饭。

“我丈夫是北方人,因此我们的年夜饭要兼顾南方、北方口味。”贾佳告诉记者,她选购的预制菜包括松鼠鳜鱼、清炒虾仁等,这些菜肴全程冷链运输,品质有保证,而且免洗免切免调料。

近日,记者在北京随机探访几家商超时看到,不同品牌、种类的预制菜应有尽有:14.9元/碗的陕西传统八宝饭、38.8元/份的农家红烧肉、108元/盒的松鼠鳜鱼……让人眼花缭乱。

其中,不少连锁超市还推出了半成品年夜饭套餐,价格在400元至4000元不等。据西城区广安门地区的盒马鲜生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菜品不仅可以线下购买礼盒,还可以在线上预订,简单加热后即可食用。

记者在一家山姆会员商店看到,这里不少顾客购物车里都放着各式各样的礼盒。其中,羊腿、三文鱼和帝王蟹等都不再是单纯的生鲜礼盒,而是一款款预制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比于去年,今年礼盒类商品销售呈双位数增长。

盒马鲜生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有五成以上用户会使用预制菜,在北京、上海等追求快节奏的一、二线城市,预制菜的“上桌率”更高。盒马鲜生的数据显示,“自己做+买一部分预制菜”的受访者比例为32%;有21%的消费者会直接选择套餐礼盒,多为送礼,或最大程度减少做菜负担和失败风险。

在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品的月销售量在一两万件,也有商品获得了2万+的评价。这些商品中最受青睐的是一些半成品家常菜以及松鼠鳜鱼、猪肚鸡、佛跳墙等硬菜。

“平时切菜、炒菜要40分钟到1小时,现在只需要10分钟就搞定,而且味道还不错。”居住在北京市通州区的上班族罗海是预制菜“铁粉”,他家的冰箱里常常放置大量半成品早餐食材,如手抓饼、包子、牛排等。

某电商平台卖家婷婷告诉记者,这种半成品年夜饭产品几年前就出现了,这两年的销量明显提升。“‘90后’是半成品年夜饭的主要消费群体,不少人就地过年时想吃一顿家乡味道的年夜饭,但又怕厨艺不好、做菜时间长,这种套餐既满足对仪式感的追求,又方便快捷。”

部分菜品货不对板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不过,预制菜行业虽然在我国有多年发展历程,生产商数量众多,但多数依然停留于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达到规模以上生产水平的企业较少。

在业内人士看来,预制菜行业将成品和半成品菜肴从餐厅延伸到家庭日常餐桌,从大环境看有广阔前景,但行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迈过质量关和安全关。

2022年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做过全省预制菜消费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消费者表示购买预制菜时遇到过质量问题,其中25.71%的消费者遇到了菜品变质腐败的问题;24.29%的消费者遇到了预制菜品食材不新鲜的问题;15.39%的消费者表示购买的预制菜内含有异物;13.95%的消费者则表示自己购买的预制菜存在过期现象。

对此,曾经网购过半成品菜肴的张烨至今仍“心有余悸”——因为分量不足,一桌售价1388元的菜肴,10个人竟没有吃饱,“老鸭煲里面基本找不到鸭子,牛腩煲的汤全都漏光了”。

罗海遭遇过一包标注170克的鱼香肉丝,“汤汁得有100克,有点肉丝,还有其他配料,如果用这个做快餐,两包都不够”。

在上述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查中,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都遇到了标识信息不明确的问题,其中27.54%的消费者表示购买的预制菜未标注菜品名称及主要食材,23.61%的消费者则表示自己购买的预制菜未标注菜品分量,16.45%的消费者遇到了在购买预制菜时未标注其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问题。

记者对比多家预制菜的保存方式发现,大部分预制菜都需要-18c°冷冻保存。记者随机点开一款月销售2万+的预制菜商品,其中的评价好坏参半,一些网友表示快递速度快,味道不错,但也有一些网友表示,菜品有“腥臭味”“不新鲜”等。

针对消费者反映的预制菜存在偷工减料、变质腐败、口味欠佳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风险首先在于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运输过程中冷链环节的无缝衔接,还有包装破损。有时候消费者看到的不是得到的,货不对板。”

有关预制菜面临的安全隐患,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认为,首先要考虑加工过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包括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剂量;运输过程中冷链环节也至关重要,要控制温度,还要注意运输途中的破损问题。

对于消费者在选购预制菜时,作为销售方的婷婷和作为消费者的罗海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要选择大品牌和正规厂家的产品,还有看配料时,要认真查看营养标签上的钠含量。收货时也要仔细验收,如果发现包装袋内有较多冰霜、冰块,或食物出现变形、变软、粘连,一定要拒收。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预制菜的线上线下火热背后涌现出的各类问题,也不断促使行业完善标准,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各地政府部门、产业组织和企业发布了30余部预制菜相关标准。

“预制菜种类繁多且发展较快,这些行业标准的出台肯定是对市场的规范,包括对企业产品的规范,也增加了消费者的鉴别度,对增加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信心都有帮助。”周清杰认为,多个省市出台预制菜相关产业的政策指导文件和相关标准,弥补了多项行业规范的空白,进一步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朱毅认为,在监管层面的国家标准,应该更多地站在消费者角度,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把预制菜的品类再做一个归纳。下一步,对于预制菜的监管应该更严格,让消费升级、提质增效、去除落后产能。对企业来说,希望在建立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过程中,能够出现一些具有差异度、辨识度的标准。比如做好预制菜品的品控标准,运用大数据做到食材的可溯源、信息的智能化,在工业4.0的背景下,让预制菜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安全可控的。

未来如何完善规范行业的相关标准问题,既保障预制菜质量和安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这种便捷的生活服务,又能够让相关企业良性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朱毅呼吁,预制菜的标准首先应该明确它的定义和边界,同时对预制菜的原料、加工工艺、包装标识、储存、冷链运输、微生物的指标、添加剂的剂量种类以及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作出统一的规定,才能引导预制菜行业步入精准化管理。

“比如冷冻预制菜制作点的储存温度和配送时的温度变化,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在标准的保驾护航之下才有可能让预制菜进入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有序渠道。”朱毅说。

漫画/高岳  

标签: 松鼠鳜鱼 相关标准 货不对板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