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孔乙己的长衫”是一次自我剖析,也是积极的群体自救,脱不下也不必脱下
孔乙己的长衫,以不曾想象的方式“出圈”。它像一个无法触碰又隐隐作痛的伤口,刺激着找不到理想工作的迷茫群体的心。网络上,类似话题就像解压的树洞,引人聚集、倾诉、吐槽,痛苦在此展示、交织、堆积。释放过后呢?这不仅是我们的疑问,也是困于其中的求职者渴求的答案。
讨论这个话题前,必须先谈谈当下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氛围。据国家统计局,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1%、4.8%。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大是事实。宏观的大形势,落到这批年轻人身上,就是求职难的现状。在选择相对变少的情况下,年轻人纷纷挤入考公、考研赛道,焦灼难安。身心观感也一次次告诉他们,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变得更为不易,所以心有委屈不甘,又不得不无奈妥协。
正因为此,才出现了这样的自嘲:“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平心而论,我们无法去居高临下地质问为何发出如此感叹,也难以感同身受地体会这种痛苦,但我们都能理解这种困境。
普遍的认知里,读书改变命运。但今天,这句话似乎横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让一些人进退维谷。人迷茫的时候,总爱思考抽象的人生,感叹浮沉的命运。但无论怎样长吁短叹,我们终归要面对现实。当高学历到好工作之间的关系由强变弱,当个人命运的确定感变成失控感,读书似乎不再有用,学历似乎成了累赘。
是这样吗?至少写下“孔乙己的长衫”,就是读书的结果,这也是一次确定自我的尝试。哲学家韩炳哲在新书《妥协社会》中提到,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在这种普遍回避痛苦的状态下,年轻人能在网络平台坦然剖析自我,直面现实困境,这是正视自我的勇气,这份清醒与自觉,就是找回掌控自己的重要一步。
回到“长衫”的文本,也能找到答案。并非每个人都能用如此生动的语言来形容个体当下的处境,这些人不仅做到了,还赋予了“长衫”符号意义。这个赋予和群体探讨的过程,恰恰说明“长衫”并非枷锁,而是内化为个体的学识和认知,成了抵御人生洪流的思想利器。换个角度来看,这些语言表达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是求职的优势,但或许被情绪掩盖了。所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运用到求职中去,也是一堂必修课。
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由认知转向行动。或者说说我的经历,一个哲学专业的毕业生,也曾遭遇求职困境,也曾感叹时运不济,就此沉沦还是探路前行,不只是一个答案,更是一种行动。我从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做起,摸索着写诗、写评论,在一个个文字中找回掌控感,最终找到理想的工作。我的经历或许不能通用,但至少证明,只有行动起来,从能做的事做起,从能够得着的靠近理想的路走起,才不至于让人生失控,让自我飘零。
“孔乙己的长衫”是一次自我剖析,也是积极的群体自救,脱不下也不必脱下。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