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树欲静风难止:面对占据压倒优势的中国军队,印军为何屡屡挑衅?|全球今热点

时间 2022-12-14 22:57:34 来源:顶端新闻  

西部边境争端再起的消息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由西部战区在13日的发布会上公开证实。根据中方对整件事情的定性:我军边防部队巡逻时遭印军非法越线阻拦,我方稳控局势后双方脱离接触。官方一贯简洁的宣传风格,使得外界迫切希望进一步了解事情的大致脉络,特别是在这一轮交手中我们“有没有吃亏”,毕竟2021年的事情还让人记忆犹新。但事实上,中印在这一领域的分歧,在60年前就已经定下结局,恐怕再往后60年也很难发生根本改变。对中国来说,就是树欲静而风难止!

1962年10月17日,随着《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下发到前线部队,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发起,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中方主动宣布在11月22日0时全面停火,这场发生在高原上的战争以印度惨败结束。之后的数十年里,印度不思悔改屡屡挑衅,但即使在最危急的1986年,双方也没有再发生正面武装冲突,取而代之的是每两三年一次的小规模交手。相比于其他方向陆地边境稳的稳定局势,我们西南部边境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外界也因此产生了三个疑问。第一,为何中方处理西部问题非常低调,往往是被动反击之后冷处理?第二,两国国力差距非常明显,为何印度还敢于屡屡挑衅?第三,未来两国边境局势走向究竟如何?

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夕,教员曾留下一句名言:“口头上说两面、三面、四面、五面作战都可以,实际上就是不能两面作战。”美国在60年代国力如日中天之时,武装介入中南半岛,前后还不断与苏联、中国交手,曾一度陷入泥潭。苏联在七八十年代,实际上在远东、欧洲同时应对中国和北约,最终同样不堪负重。我国在60年代不仅面对西部问题,同时在北面、东南还要面对苏联和美国的军事压力,只能勉力支撑。当时的印度尼赫鲁政府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并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支持,才会从1959年开始实施激进的“前进政策”,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却成了中国的天赐良机。


(资料图片)

1962年10月16日,即对印自卫反击战开始前一天,美军侦察机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随着美苏先后强硬表态,全球目光都关注着可能引爆世界大战的加勒比海地区。而我国在这一突然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就迅速调整了原本“现在还要克制,不能急于打”的策略,决心在西部动手。具体过程不再赘述,到11月21日,美苏先后宣布解除紧急状态,古巴导弹危机告一段落,中方也在22日收手结束军事行动。时间上的高度契合,实际上两件事情有着必然的联系。如今苏联虽然已经解体,但美国仍存且国力更强。因此,秉着“不能两面作战”的战略原则,我们对西部边境问题一直都是冷处理,这一点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其次,印度的态度。从2000年开始,国内就有新闻媒体调研并报道印度舆论对中国态度,而1962年的那场战争一直都是印度绕不过去的“疙瘩”。在印度政府数十年的宣传下,印度民众对自己是60年前“受害者”的形象深信不疑,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印度并没有真正在战败中蜕变。一个国家遭遇对外战争甚至战败,有时候并不全是坏事。苏联在二战前因为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多民族混杂等内部问题,其实已经矛盾重重,诺门坎战役和苏芬战争虽然以苏联胜利结束,但苏联军队的表现并不算好。

不过,在德国入侵的巨大外部压力下,苏联内部问题被融化,曾经空有规模的半现代化军队,也在战争中锤炼成一支有灵魂的世界强军。最终苏联陆军在1945年再战日本关东军时,战争过程却由于自身强大变成了摧枯拉朽的态势。与此类似,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对外战争一败再败,最终凭借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浴火中涅槃重生。不仅封建时代遗留的地域、民族等内部问题灰飞烟灭,而且还诞生了了一支世界顶尖的国防力量。印度作为一个和平建国的国度,民族、种姓等内部历史问题数不胜数,这其实已经无法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唯有失败的战争熔炉才能根治,但中国在60年前并没有给印度这个机会。

在占据巨大优势的情况下主动结束战事,这在全球战争史中都是非常罕见的操作。对印度来说,这意味着外部压力远没有达到解决内部问题的程度,同时尼赫鲁政府还需要承担战败的直接责任。最终随着尼赫鲁在内外交困中抑郁而终,这个国家再也没有出现凭借个人威望推动国家深度改革的强势人物,甚至连国大党都因为既得利益逐渐变成保守派,印度国力增长上限始终受到落后政治结构的限制。最终,这种战败的耻辱烙印,随着印度近年实力的增长和政客的蓄意推动,演变成边境的各种小动作,本质上就是通过不断的制造纷争,达到激励其国内人心,并借机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

从时间上说,中印边境纷争始于1959年,并在1962年、1986年两度达到顶峰。苏联解体到2008年间的十几年,倒是比较少见的平静期。但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印边境又纷争再起,并断断续续持续至今日。因此,只要外部挑唆力量依然存在,西部边境问题就不会消失,而印度内部的问题短时间同样难以解决,其两三年一次的挑衅也绝对不会是特例,类似本月9日发生的事情日后必定还会再次出现。唯一让人感到放心的是,随着中印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差距不断拉大,在西部边境的小规模交手中,印军占到便宜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

边境地区的两军,占据主要内容的当然还是边境日常巡逻,而突发的对峙和冲突当然只是极少数情形。从军事装备方面来说,主要包括后勤保障和战斗装备。而舆论一般比较关注后者,比如武装直升机、无人机、远程精确制导火箭炮以及主战坦克等。目前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武直-10早已在5000米海拔展开巡逻飞行,15式坦克和03式远火为代表的重火力装备,完全适应在高原实施机动的需要,并组成了完整的作战体系。相比于印军凭从美国进口“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从俄罗斯采购米-171V运输直升机、从韩国引进K-9自行火炮等,组成的混搭装备结构,完全是体系上的压制。

不过,对国力考验更大,也更加重要的其实是高原后勤保障体系。任何先进装备进入高原后,无论性能如何都需要及时维护,单看纸面数据并不可靠。在高原上长期生活的军事人员,更需要充裕的后勤保障物资,才能具备持续战斗力。受益于蓬勃发展的国力,我们在西部边境都建设了铁路网络,保证了大宗基础物资的供应渠道。以运-20A、运-9为代表的空中运输力量,则不断尝试突破高原的天然限制,演练更高海拔、更远航程、更长时间的空中运输。即使在物资陆上运输的最后一程——单兵分发中,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外骨骼、无人机甚至是直升机参与的测试,整个物流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给养和装备部署、保障的问题。

相比之下,印度在北部边境的铁路网至今仍有大面积空白,空运也长期依赖从美国采购的11架C-17A,至于地面终端运输,则经常动用骆驼、人力,甚至依然供应不上。这种不足并不是采购一批装备就能解决,本质上是因为印度的工业化水平,不足以保证数万边境部队在高原长期驻扎的物资消耗。因此,中方在各运输渠道、装备发展都非常健全的情况下,已经没有在西部遭遇严重挫折的可能。即便以“十年”或者“几十年”的跨度来看,或许会有极小概率发生意外,但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占据上风,这一点在2017年以来的历次事件中,已经展示得淋漓尽致。

最后顺带提一下巴基斯坦。在建国之初巴基斯坦与美国关系非常好,早期的军事装备也多来自美国。1965年之后,由于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中巴两国逐渐走近。随着中国军事工业在最近十几年的腾飞,中巴两国的军事贸易也不断跃升,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军事贸易对象,其中缘由不言而喻。2021年底,巴基斯坦空军开始接收“枭龙”Block3四代半战机,加之今年开始接收的歼-10CE,其四代半战机总数已达40架,已经超过了印度空军的“阵风”F3机群规模,并给后者形成了巨大压力。此次印度军队挑衅后罕见地迅速“脱离接触”,恐怕和这种两线作战上的军力劣势不无关系。

标签: 西部边境 巴基斯坦 后勤保障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