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一夜之间,呼吸病区就住满了!”“新增的病区也已收满患者!”“急诊不断转诊过来患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2月下旬以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迎来了新冠感染患者的住院高峰。
原有呼吸病区迅速住满,新开呼吸病区供不应求,呼吸患者床位在几天之内接近2000张!
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医务人员面前。
一夜之间爆满的呼吸病区
2022年12月26日,周一。
周一历来是医院各科室最忙的一天,但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各病区,这一天让大家觉得,一股不同寻常的压力扑面而来。
“急诊源源不断地转来患者。呼吸一、二、三病区各100张左右病床,一天几乎全部收满!都是老年人,新冠感染引起肺炎的、基础疾病加重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席芳说。
当天坐诊的气道病亚专科主任赵丽敏,中午看到1:30,还没顾上缓一缓,下午2点,新一波病人又纷至沓来,直忙到晚上7点多。
一边是医务人员处在大批量感染后的恢复期,一边是大批量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亟待入院。
医院当即决定:紧急开通绿色通道,在院内各病房楼调剂增加呼吸患者床位,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消化内科、过敏反应科、心理医学科、肝胆胰腺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部分病区,成为首批调剂新增的呼吸病区。
数小时之内,新增病区就收满患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所有医务人员只要一不发烧,立即主动返岗。
12月27日,东住院部15楼,由消化内科二病区调剂成的呼吸病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齐咏、李玉光、汪铮、任红岩、尚俊依、张佳6位专家临时接管病区。每两人一组,携手兄弟科室同事开始救治病区95位患者。
28日下午,就在他们查房时,一名消化道出血、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的68岁老人病情突然加重!
主任医师汪铮、副主任医师任红岩立即开始抢救!
调高氧流量、急查血、用平喘静脉针……就在他们紧张抢救时,另一名80多岁的老人也出现呼吸困难等重症表现,齐咏、尚俊依医师组冲上去开始了另一场抢救。
随着呼吸病区由原来的5个扩增到11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无不身兼数职,在守好原有阵地的同时,支援新增病区的救治。
12月30日8点多,睡眠呼吸病亚专科主任况红艳正查房时,突然感到心慌气短,额头冒出一片汗珠,站立不稳。
原来,连日来,她同时负责东住院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病区、西住院部新调剂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病区,每天奔走两个病区查房、会诊,紧张忙碌导致了心慌不适。
护士长闫秀文扶她就地休息。仅仅一小时后,她就又出现在患者的病床前。
“每收治一位患者,都涉及一整套病历书写等规范化流程,任何时候一样都不能少,一线医护工作量基本是过去的两倍。”同样负责两个病区的哮喘亚专科主任陈卓昌说。
随后,为了进一步救治患者,医院彻底打通专科界限,所有病区都开始收治新冠感染的呼吸疾病患者。
截至1月4日,医院的呼吸患者床位数已经接近2000张。
一份紧急制定的诊治路径
面对井喷式增加的住院患者,一方面是高流量吸氧仪、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以及抗病毒等药物紧缺。
另一道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该怎么制定规范的医疗方案?怎么给患者下医嘱才最科学?
制定一份能快速执行、可操作性强的新冠诊治共识,迫在眉睫。
尽管人手无比紧张,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晓菊依然认为:“凝练知识的力量”,才能形成更大的救治合力。
张晓菊为首的呼吸专家小组,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为纲,参考科室3年来对新冠患者的救治经验,以及临床目前可使用的药物,制定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冠肺炎诊治路径》(以下简称《诊治路径》)。
患者入院后都需要进行哪些检验检查,综合治疗的11个要点,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方法,肝功能异常等患者需注意些什么,哪些人群属于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诊治路径》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这份《诊治路径》迅速成为全院救治新冠患者可执行可操作的指南,也为全省基层医院同行的救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救治新冠患者的指导,在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下,张晓菊还组织录制新冠感染诊治系列培训视频,面向全省线上发布。
为指导全院及全省医生同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迅速集结力量,开办了呼吸治疗适宜技术云讲堂,围绕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规范氧疗这一重要措施,就如何有效运用高流量给氧、无创呼吸机及有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等进行学术讲座。
“患者就诊高峰来了,我们没有看到慌乱无序。院党委运筹帷幄、统筹应对,全院上下团结一心、协调配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主要‘战场’,医务人员一个顶俩仨,科学、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经受住了这场严峻考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资深专家马利军说。
一个重症病区
一天抢救10位患者
12月30日,呼吸亚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医师忽新刚、护士长王海播等正在查房时,一名93岁的老人突然室颤,血压降到了0!
大家立即第一时间处理。老人的生命体征随后恢复平稳。
奥密克戎病毒主要攻击上呼吸道,重症率低。但随着住院患者的骤然增多,重症、危重症的绝对数量不容忽视。
“转来的患者病情非常紧急,有的氧合指数测不出来,神志不清,发绀,严重的呼吸衰竭,脓毒症休克,我们每天都要不止一次紧急抢救。”
忽新刚说,最多的一天,他们一共紧急抢救了10位患者。“埋头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没有停下来过。感觉早上刚开始,抬头一看表已经一点多。洗手衣全部被汗水湿透。”
呼吸重症西病区,曾经一天为6位患者进行俯卧位治疗,每次治疗至少需要6名护士托举起满身管道的患者。“当天值班的9位护士8个是女生,大家头发全部汗湿,出汗太多一天都没有去卫生间。”护士长裴永菊说。
ICU是加床难度最大的病区,每张床,都需要多种高端医疗设备与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支撑。原本40张病床的呼吸重症、亚重症病房,依然克服困难增加到了47张。
“重症高峰到来前,张晓菊主任就提醒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梳理设备、人员缺口,全力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忽新刚说,半个月来,他和呼吸重症专家刘红梅全力留在病房救治危重症。
护理部也调配十几名人手,保障了新增病床的救护质量。
由于高龄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占比居高不下,普通呼吸病区也面临着严峻的重症救治压力。
“中午晚上我们都是跑着值班,一个泵接着一个泵,一晚上需要扎针的患者有六七十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士长王月霞用沙哑的嗓音说,“我们也挺心疼病人的,他们大部分是老人,非常痛苦。病区23名护士全部克服困难返岗,完成临床护理,同时鼓励安慰患者。”
呼吸一病区住的108位患者中,高龄老人占44个,90岁以上的就有5个,晚上随时有患者需要抢救或转往重症病房。
“我们病区80~90岁年龄段的老人最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护士长尚茜说。
为此,科室在所有呼吸病区加强重症培训,提升呼吸机使用、俯卧位治疗等重症救治的技能。医护人员加强中午、晚上等重点时段的排班和对高危患者的巡视,不留下任何一个薄弱环节。
不少患者对肺炎尤其是“大白肺”有些恐惧。医护人员即使声音嘶哑,依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
对新增的呼吸病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除了提供规范的《诊治路径》外,随时参与会诊,手把手传递经验。
1月4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病区,呼吸治疗师李成跟同伴为19位患者开展了俯卧位治疗,其中不少都是身上带有管道的高龄患者。
“谢谢你们,胸闷、气短明显减轻,我感觉舒服多了!”俯卧位治疗一小时后,一位75岁的老奶奶高兴地感谢呼吸治疗团队。
带着设备赶到各病区参与救治、传授呼吸机使用经验……半个月来,7名年轻的呼吸治疗师放弃休息时间,奔走在各个病区,有求必应。
一场全员参与的呼吸保卫战
“我上班几十年来,从来没有经历过一天看200多个病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资深专家王凯说,“平常一天最多也就是80多个。”
2022年12月28日,王凯的门诊从早上8点开始,“喝口水都顾不上”,一直看到将近晚上8点,才看完最后一位患者。
61岁的王凯去年刚退休,退休前是呼吸重症亚专科主任,曾参加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
此次诊疗高峰来袭,王凯除了坐诊,还负责新扩增的胸外三病区新冠患者医疗救治工作。他多年积累的呼吸重症救治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怎么判断患者病情轻重?有危重症风险的,怎么及时干预?
他从早到晚守在病区,及时发现、提早救治了六七个重症、危重症倾向的患者。
这波救治中,王凯、时军、李玉光等多位已退休的资深专家,主动奔赴一线,不分昼夜地参与到了门诊、病房患者的诊疗中。
另一股年轻的力量,也纷纷第一时间返岗。
他们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
张晓菊的博士研究生周超是第一个返岗的医学生。原本,她只需要跟门诊、搞科研,目睹临床人员的医疗压力,她也积极参与到了病房救治患者的工作中,每天跟着查房、陪患者做检查、病房值班等。
孙雅、周欢欢、许敏等其他14位已经放假返乡的医学生,也都购买最早的高铁票,连夜赶回科室。除了参与病房工作,他们还在张晓菊主任的指导下承担起了新冠病毒相关科研工作。
“目睹患者及家属焦灼的眼神,一线医生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背影,护士姐妹们给患者输液不停歇的双手,让我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誓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博士研究生周超说。
一次深夜时分的视频探视
1月4日晚9点多,呼吸重症东区,主管护师豆浩接通了患者家属的微信视频。
他将手机对着躺在病床上意识尚未恢复的患者。
“爸,我们都在门口守着你呢,你一定要加油!”
“你快点好,快点起来,我们回家过年……”
“爷爷,等你回家咱们一起去旅游,锻炼身体!”
躺在病床上的老先生60多岁,患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正接受ECMO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
因为牵挂他的病情,全家老小已连续3天守在病房外,每天最盼望的,就是晚上通过视频探视看看老爷子,为他加油打气,鼓励祝福。
“儿子姑娘老伴儿都在外面呢,你一定要加油!”豆浩轻轻拍着病床上的患者,大声转达亲人们的呼唤。
这样的视频探视,每天晚上都在重症病房进行着。
呼吸重症病房外,不少患者家属在焦灼地守候。他们迫切希望能多看一眼病房内的亲人。
对有视频探视需求的患者家属,不管忙到多晚,护士们都会尽力配合。
不管病床上的亲人能不能听到,那声声的呼唤,都是莫大的安慰。
这是医护人员在治疗之外,百忙之中,为家属、为患者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事。
“感谢你们的付出!只希望在这特殊时期,我们能共同战胜病情,战胜疫情!”一位患者家属探视完给护士长王海播发信息说。
“其实每次的视频探视,对我们重症临床一线工作人员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我们尽力去治愈患者,可能就能挽救一个家庭,用许三多的话:非常有意义。”豆浩说。
1月2日,一名42岁的女患者出院了。患者来时即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氧合指数非常低。经呼吸重症医护团队及时救治,4天后她就转入普通病区,并很快康复出院。
在各个病区,一个个患者咳嗽在好转,胸闷在缓解,肺部炎症在吸收……此刻,病床前的呼吸守护者们,真真切切看到了回报。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